具有主动降噪功能的无线耳机的接受度越来越高,增强了听力并增强了对环境声音的控制,从而推动了对主动降噪耳机的需求。
主动降噪的原理,主要由麦克风(拾音器)收集噪音进入电子线路和芯片作处理,,输出对应反相的讯号到喇叭,从而抵消了原有的噪音讯号了。虽然原理上好像很简单, 但涉及考虑的因素非常多。电子部分主导的所谓主动降噪主要是负责低频率范围的噪音,一般由几十Hz到1KHz至2KHz,而大部分2KHz 之上的噪音,基本上是靠被动降噪,即结构上的考虑。所以想要有效果好且平衡的降噪感受,电和声方面的配合也是非常关键。如果耳机的硬件结构不完善,例如隔音太强,造成主动效果相对感觉变弱;又或者是隔音太差,造成漏音现象,影响了主动式的作用,最终必然影响整体降噪效果。
在结构设计上,左右两边设计的平衡度也很重要,如密度、重量、线材和线长都必须尽可能左右一致。否则便会难以调节,造成左右表现有所差异,那便绝对称不上优质,而且也增加了生产的难度。
在“声”方面(被动腔体部分), 就是包括单元和腔体部分,也是存在不少学问,简单来说,就上面提到,主动降噪主要是消除中低频的噪音,所以单元和腔体配合下必须能够有足够能力输出低频讯号,用以抵消低频的噪音。这样也能协助”电” 方面(主动部分) 不需花太多功夫为推动低频输出,故意调到增益太大甚至需要额外驱动芯片。
频响曲线方面,最好以整个腔体的曲线为参考,一般建议是从低频几十Hz到2Khz左右也尽量保持平均和平坦,这样才令”电” 方面可以更好控制和更有效地设定有关的滤波。如果频响曲线起伏太多或太大,就可能难以实现最佳降噪的强度和宽度,又或者要非常复杂的滤波去配合,这样很大机会影响音质表现。尤其所谓的“反声”往往是曲线起伏太大,导致滤波调节程度未能完全跟随所造成,令某些频率的噪音讯号反而会变得明显突出。
总而言之,研发一款优质的主动降噪音耳机并非易事, 必须在各方面有完善的准备,专业的电学、声学相配合。